对“洋垃圾”说不东南亚和南亚多国拒做发达国家“垃圾场”

    近几个月以来,包括柬埔寨、马来西亚、印尼、菲律宾在内的多个东南亚国家以及南亚的斯里兰卡纷纷收紧对“洋垃圾”的进口限制,先后多批次退回来自美国、加拿大和欧洲发达国家装有废品的集装箱,用实际行动表态,不愿充当发达国家的“垃圾场”。

    让废弃物从哪来回哪去

    7月18日,柬埔寨政府在该国西哈努克港截获83个集装箱的塑料废品,经查它们来自美国和加拿大。柬埔寨环境部表示,必须让这些废品“从哪里来回哪里去”,同时要追究相关进口企业的责任。柬埔寨首相洪森此前曾声明,柬埔寨不允许进口任何类型的废品进行再加工处理。

    5月31日,经过菲律宾数年的交涉及抗议,69个装载着垃圾的集装箱终于被运出菲北部苏比克湾自由港,驶向其源头地加拿大。为了让这批垃圾“物归原主”,菲律宾政府可谓费尽周折,甚至不惜与加拿大打外交战,曾因此事召回包括大使在内的多名菲律宾驻加拿大外交官。

    今年5月,马来西亚宣布把450吨进口垃圾送回加拿大、日本、美国等地。马来西亚能源、科技、气候变化与环境部长杨美盈表示,马来西亚敦促发达国家重新审视其塑料废品的处理方式,停止把这些垃圾运往发展中国家。

    她说,一些发达国家的做法很虚伪,表面上声称自己国家的垃圾回收再利用率很高,但实际上偷偷运往发展中国家的这部分虽被计算为回收再利用,但最终究竟如何处理、处理方式是否环保并未被纳入考量。“在垃圾回收处理问题上,(发达国家)在国内对纳税人含糊其词,对外则把垃圾倾倒在我们国家,这既不公平也不文明。”杨美盈说。

    东南亚国家中,印尼、泰国等国也纷纷对“洋垃圾”说不。印尼环境保护联盟负责人普特拉说,印尼政府已决定把5个集装箱的垃圾退回到美国,这是非常正确的做法。普特拉呼吁政府立场坚定地抵制“洋垃圾”,并严惩那些参与垃圾进口的公司或组织。

    转嫁处理成本环境压力

    一些饱受诟病的发达国家在垃圾处理问题上总爱“甩锅”,把自家产生的废弃物运往别国处理。这当中有多重原因,一个重要因素是发达国家垃圾产生量巨大,人均垃圾产生量远远高于发展中国家。

    全球风险与战略评估公司维里斯克-梅普尔克罗夫特本月公布的一项最新调查显示,美国人口约占世界4%,其城市固体垃圾产生总量却占全球12%。相比之下,中国和印度总人口约占世界36%,而两国产生的城市固体垃圾总量只占全球约27%。

    其次,出于处理成本、环境压力等因素考虑,一些发达国家也更倾向于将本国产生的垃圾出口到发展中国家,而不是在本国处理。然而,随着人们环保意识普遍提高,这种做法正变得行不通,多个东南亚国家拒绝来自发达国家垃圾的做法印证了这一点。

    越来越多发展中国家采取强硬立场,使得发达国家转移垃圾的自私行为不断受到遏制。实际上,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,国际社会就制定了以保护发展中国家环境利益为宗旨的《巴塞尔公约》。公约充分确认,各国有权禁止外国危险废物和其他废物进入本国领土。

    今年5月修订后的《巴塞尔公约》把塑料垃圾这类重要污染物也纳入进出口限制对象,这就意味着发达国家“偷偷”向发展中国家出口塑料垃圾转嫁污染的做法将难以得逞。

    对于包括东南亚国家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来说,要彻底将“洋垃圾”拒之门外,还需要建立严格的管控制度。印尼环境保护联盟负责人普特拉就此表示,中国禁止进口“洋垃圾”勇气可嘉,东南亚国家也应对此建立严格的限制措施。

    中国海关总署去年开展了“蓝天2018”专项行动,实施5轮强有力的、专门针对固体废物走私的打击行动,取得非常大的威慑效果。今年的“蓝天2019”专项行动,仍将继续坚决打击“洋垃圾”走私。

    马来西亚自然协会主席伊斯梅尔教授则认为,为了更有效地阻挡“洋垃圾”,东盟国家可以共同应对,在地区层面建立起限制机制,如此才能防止本地区沦为发达国家的“垃圾场”。

    废物中甚至有人体器官

    除了多个东南亚国家,南亚的斯里兰卡海关23日也下令,退还从英国非法入境的“洋垃圾”,总数超过100个集装箱。多名斯里兰卡海关人员告诉法新社记者,科伦坡港上周投诉一名进口商丢弃了111个散发恶臭的集装箱,这批“洋垃圾”因而曝光。

    斯里兰卡海关发言人贾亚拉特纳说,2017年以来,这名进口商以回收废旧金属的名义从英国陆续进口了241个集装箱的货物,其中130个集装箱入境后被运往一个自由贸易区。

    法新社报道,遗弃在科伦坡港的111个集装箱据信还装有人体器官等废弃物。贾亚拉特纳说,斯里兰卡方面“立即行动”,要求进口商把这批垃圾运回英国,否则将面临刑事犯罪起诉。

    斯里兰卡政府一名官员说,英国方面没有征求斯里兰卡同意就放行这些垃圾,斯里兰卡将向英国提出交涉。

    贾亚拉特纳说,另外130个集装箱里装着旧床垫、塑料和医疗废物,污染当地空气和水,违反与危险品运输相关的国际法律,斯里兰卡方面将依据环境及其他法律加以处置。